綠色通膨全面來襲 淨零公正轉型幫扶弱勢

2024-05-31
文章類型 : 房產時事

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強調,碳費的意義不是「為罰而罰」,而是要弭平弱勢者因調適能力較低,而導致的轉型循環空隙,否則弱勢者「永遠是被犧牲的一群」。

碳稅、碳費開徵箭在弦上,這場風暴看似直撲企業,有立委直言,說碳費不影響物價,「就像叫胖虎不欺負大雄」,是不可能的。業者為減排而投入的綠色成本,終將轉嫁給消費者,甚至恐讓弱勢族群苦上加苦。

如何打造「不遺落任何人」的永續未來,專家建議,政府須多管齊下提升低收入戶的能源效率,並端出具體配套,避免減碳成為損害勞權的藉口。

綠色成本引發通膨 淨零壓力打擊弱勢
環境部如火如荼規劃碳費徵收,產業界與環團角力拉鋸,儘管具體費率尚未出爐,但碳有價不可逆,誰也躲不掉。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,開徵碳費之前,廠商、一環環供應鏈早已啟動減碳行動,而減碳一定要付出額外成本,最後將反映在終端售價。

也就是說,淨零壓力會從廠商端,逐步擴及、發酵到民生日常的食衣住行層面。吳大任認為,像這樣的「綠色通膨」,可能是未來台灣通膨出現結構性轉變(比如長期CPI年增率從平均1%,漲到1.5%至2%)的主因之一,且「(中央銀行)很難用貨幣政策來處理」。

當綠色通膨來襲,「公正轉型是所有轉型的核心」,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表示,政府在綠色轉型中應扮演「重新分配」的角色。

她指出,從排碳大戶收來的費用,劃撥給弱勢者,不僅是短期可執行方案,且可視為落實公正轉型第一步;「如果只是罰了這邊(排碳大戶),那邊(弱勢)沒有帶起來,轉型不會順暢」。

陳惠萍強調,碳費的意義不是「為罰而罰」,而是要弭平弱勢者因調適能力較低而導致的轉型循環空隙,否則弱勢者「永遠是被犧牲的一群」。



識別能源貧窮戶 加成補貼對症下藥
舉用電為例,陳惠萍點出,政府應協助弱勢族群提升能源效率;吳大任則表示,台灣走向綠能,會有維修、維護的必要資本支出,長遠來看,預期台灣電價不會再如過往便宜。

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,台灣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會持續下降,但要五年左右發電成本才會全面性比傳統發電成本為低,因此到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增加到30%以上時,仍會面臨總發電成本上升,電價仍需調漲。

過去中央政府的做法是,長期凍漲每月用電量落在330度以下的住宅電費,但難免形成「治標不治本」的情況。趙家緯認為,政府必須先識別出能源貧窮戶,才能對症下藥。

趙家緯進一步表示,據統計,台灣所得最高的20%族群,電費支出占其所得比例約僅0.75%,但所得最低的20%者,電費支出占其所得達2.1%左右,換言之,經濟上相對不富裕的人,用電負擔更大。

趙家緯指出,有些地方政府與當地社福團體合作,為低收入戶進行用電檢測,比如電路狀況排查等,並透過募集各方資源協助弱勢直接購買高能效家電,而非二手電器,最根本地降低其能源支出占比。同時,他認為,政府可在節能家電補助方案,設置低收入戶加成補貼的措施。

趙家緯表示,淨零建築的單位樓地板面積耗電量是現在的一半,應可成為推動方向,多數建商認為這將增加額外成本,但政府可思考如何出手協助低收入戶翻修老舊建築物,改造為淨零建築。

事實上,趙家緯指出,美國能源部科研計畫中,就有一個項目是研究如何把翻修成本減半,以利推廣應用,這凸顯出綠色普惠科技的重要性,或許可成為台灣借鏡的「他山之石」。



減碳浪潮衝擊就業 公正轉型兼顧勞工權益
此外,公正轉型難有「萬靈丹」解方,相關計畫必須因地制宜,但也得先「有勇氣」辨識出哪些地區將面臨公正轉型的陣痛。

身兼國發會公正轉型委員會委員之一的趙家緯坦言,參與公正轉型會議時,常要處理區域經濟發展問題,但現在重工業業者只敢談製程碳排熱點在哪裡、如何解決,卻不敢面對減碳浪潮下的減產措施,會衝擊哪些地區的就業情況。

他也透露,先前曾發生業者把因應減碳而減產,當作不再需要那麼多約聘司機的理由,終止承攬契約,損害勞工權益;又或是業者以公司將繳交碳費、使營運成本增加為藉口,不得已只好讓員工既有福利「打折扣」,這就是所謂的「公正轉型不公正」。

趙家緯表示,就過往歷史來看,快速轉型可能會遺留下相當強烈的社會副作用,政府在規劃整體產業淨零轉型時,除祭出「棒子」(比如碳費),也要充分告知勞方因應配套、即所謂的「蘿蔔」(比如轉職協助、技能再培訓),以爭取短時間內,在利害關係人之間突破對立、取得衡平,順利讓台灣淨零轉骨有成。